赋能实体经济,共筑城市发展新篇章
在东北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,作为东北地区核心城市的沈阳正以金融创新为引擎,激活市场主体活力。“沈阳企业贷款”这一关键词不仅承载着中小微企业的成长期盼,更成为连接政策红利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纽带,近年来,当地政府通过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、优化审批流程、强化风险分担机制等举措,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,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沈阳市深知中小企业面临的“首贷难”“续贷忧”等问题,率先出台《关于进一步优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》,推出“政银担”协同模式,由财政出资设立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已覆盖全市主要商业银行,当不良贷款发生时可按比例进行代偿,极大降低了金融机构放贷顾虑,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,全市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幅达28.7%,平均利率较基准下调15个基点,这种“政府搭台、银行唱戏、企业受益”的模式,使过去因抵押物不足而被拒之门外的创新型企业获得了生存空间,某科技型初创公司在入驻浑南区孵化器后,凭借知识产权质押成功申请到300万元信用贷款,其研发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现已应用于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。
针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,沈阳还创新推出“设备更新专项贷”,该政策允许企业将新购置的生产装置作为还款来源的一部分,并配套提供技术改造补贴,辽宁黎明航空配件有限公司正是受益者之一——通过组合使用项目贷款与技改补助资金,企业引进了德国精密加工中心,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.6%,订单量随之翻番,这种将金融工具与产业政策深度融合的做法,有效破解了“不敢投”“不会投”的双重困境。
随着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应用,沈阳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,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开发的“辽惠通”平台接入税务、海关、水电等多维度数据源,实现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全景画像,系统自动生成的预授信额度模型,让符合条件的企业最快可在3小时内完成线上放款,截至今年三季度末,已有超过4000家中小微企业通过此渠道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,平均审批时效较传统模式缩短80%。
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边界,工商银行沈阳分行联合供应链核心企业搭建的联盟链平台,使得应收账款确权时间从过去的数周压缩至实时到账,以华晨宝马供应商体系为例,二级、三级配套厂商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,能够便捷地获取低成本融资,资金周转效率提高近三倍,这种“以链带群”的融资模式,既稳定了产业链条,又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。
移动端服务的普及更是打破了时空限制,盛京银行的“小微快贷”APP集成了扫码开户、电子签约、进度查询等功能模块,客户经理可通过视频连线远程指导操作,在铁西区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加工厂里,财务主管王女士用手机提交资料后不到半天就收到了贷款到账通知:“以前跑银行要耽误整天工期,现在午休时间就能搞定所有手续。”
在双碳目标引领下,沈阳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差异化服务路径,农业银行专门设立绿色信贷通道,对节能环保项目实行优先审批、优惠定价,位于新民市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就是典型案例——该项目利用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发电供热,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林木5万棵,凭借显著的环境效益评估报告,企业顺利获得五年期低息贷款,项目建设周期较计划提前半年完工。
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存量客户,银行则采取“倒逼+激励”相结合的策略,交通银行推出的能效对标贷款产品规定:若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幅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,即可享受贷款利率下浮优惠;反之则逐步提高融资成本,这种市场化手段促使许多老牌工业企业主动实施节能改造,沈阳机床集团通过更换高效电机和余热回收装置,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,还额外获得了政府给予的技术改造奖励资金。
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的建立更为绿色金融开辟了新天地,全国碳市场启动后,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迅速推出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业务,某化工企业在履行清缴义务的同时,将其多余的碳指标作为质押物获得流动资金支持,实现了环保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。
沈阳的经济版图上,各类产业园区如同璀璨明珠串联起城市发展的脉络,浑南区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内,入驻企业可享受租金补贴与贷款贴息双重福利;于洪区的物流枢纽基地则引入供应链金融服务商,为货车司机提供购车分期方案,这些特色鲜明的产业载体,实质上构成了天然的客户筛选机制,帮助金融机构批量获客的同时降低尽调成本。
跨区域的金融合作也在不断深化,沈阳都市圈城商行联盟推出的“同城通办”服务,允许企业在任一成员网点办理信贷业务,真正实现了“一市受理、全域通行”,这种打破行政壁垒的创新实践,尤其受到经常往返于沈阳与抚顺之间的制造企业的欢迎,某专用车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:“现在我们可以根据生产计划灵活选择贷款银行,再也不用受限于单一机构的额度管控。”
产融合作论坛已成为常态交流平台,每月举办的银企对接会上,发改委定期发布重点投资项目清单,引导资金流向战略新兴产业领域,最近一次活动中,航空航天、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十余个项目现场达成合作意向,涉及金额超十亿元,这种政府牵线、市场主导的模式,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。
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,沈阳企业贷款市场的变迁恰似一部微观经济史,从最初依赖固定资产抵押的传统模式,到如今智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;从单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,到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——每一次变革都映照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足迹,当前,随着东北全面振兴进入攻坚阶段,如何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、培育耐心资本支持科技创新,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,但可以确定的是,只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,沈阳这片沃土必将孕育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民族品牌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东北力量。